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,其生长周期内易受多种病虫害侵袭,不仅影响产量,还可能降低籽粒品质。当前,绿色农业理念深入人心,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 已成为小麦病虫害管理的核心原则。本文将系统梳理小麦各生育期(苗期、返青拔节期、抽穗扬花期、灌浆期)常见病虫害的识别要点,结合农业、物理、生物及科学化学防治手段,构建全周期综合防控体系,助力种植户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,实现小麦优质高产。
一、小麦病虫害识别:精准防控的 “前提条件”
准确识别病虫害是科学防治的第一步,不同病虫害在小麦不同生育期表现出独特症状,需结合叶片、茎秆、籽粒及生长状态综合判断。
(一)苗期主要病虫害(播种至越冬前)
小麦蚜虫
识别特征:成虫和若虫多聚集在小麦叶片背面、叶鞘及心叶处,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,导致叶片发黄、卷曲,严重时植株矮小、分蘖减少。常见种类有麦长管蚜(体色黄绿,腹管长)、麦二叉蚜(体色绿色,腹管短),低温环境下仍可少量活动。
易发条件:气温 15-20℃、土壤湿度适中时高发,连作地块或邻近禾本科作物田虫源基数大。
小麦纹枯病
识别特征:主要危害小麦基部叶鞘和茎秆,初期在叶鞘上出现褐色梭形病斑,逐渐扩大并连成云纹状;后期病斑侵入茎秆,导致茎基部变黑、腐烂,植株易倒伏或枯孕穗。潮湿环境下,病斑表面可产生白色菌丝和褐色菌核(如油菜籽大小)。
易发条件:播种过深、田间郁闭、土壤黏重且含水量高的地块,低温高湿环境(5-15℃)利于病害传播。
地下害虫(蛴螬、金针虫、蝼蛄)
识别特征:均以幼虫危害小麦根系和种子,导致缺苗断垄。蛴螬(白色肥胖幼虫,体弯曲)啃食根系,使植株萎蔫;金针虫(黄褐色细长幼虫,体坚硬)蛀食茎基部,造成幼苗枯心;蝼蛄(灰褐色,前足为开掘足)在土壤中打洞,导致根系与土壤分离,引发干旱胁迫。
易发条件:连作地块、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虫量多,沙质土壤易发生蝼蛄,黏重土壤蛴螬、金针虫危害重。
(二)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害(春季气温回升后)
小麦锈病(条锈病、叶锈病、秆锈病)
识别特征:三者均以锈状孢子堆为典型症状,需区分危害部位和孢子堆形态:
条锈病:主要危害叶片,孢子堆呈黄色,沿叶脉排列成虚线状(“条锈成行”),后期孢子堆破裂散出黄色粉末;
叶锈病:危害叶片和叶鞘,孢子堆红褐色,不规则散生(“叶锈乱”),孢子堆较小且颜色深;
秆锈病:危害茎秆和叶鞘,孢子堆暗褐色,较大且隆起,常穿透叶片两面(“秆锈是个大疙瘩”)。
易发条件:条锈病在低温(10-15℃)高湿环境下爆发,叶锈病适宜温度 15-20℃,秆锈病需高温高湿(20-25℃),三者均通过气流传播,连作或感病品种地块发病重。
小麦白粉病
识别特征:主要危害叶片,初期出现白色霉点,逐渐扩大为白色粉斑,后期粉斑变为灰白色或褐色,上生黑色小粒点(闭囊壳)。严重时叶片布满白粉,导致叶片早衰、光合作用减弱,影响分蘖和拔节。
易发条件:田间通风透光差、湿度大(相对湿度 80% 以上)、施氮过多导致植株徒长时高发,气温 15-20℃为发病适宜温度。
(三)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主要病虫害
小麦赤霉病
识别特征:典型 “烂穗病”,主要危害麦穗。初期在小穗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,逐渐扩展至整个小穗,使小穗枯黄;潮湿时病穗上产生粉红色霉层(分生孢子),后期出现黑色颗粒状子囊壳。病粒干瘪、变色(黄褐色或红色),含有的赤霉毒素会影响人体健康。
易发条件: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(降雨日数≥3 天)、空气湿度≥85% 时,病菌通过花药侵入,感病品种、连作地块发病风险高。
小麦蚜虫(穗期危害)
识别特征:与苗期相比,穗期蚜虫主要聚集在麦穗和颖壳上,吸食灌浆期籽粒汁液,导致籽粒秕瘦、千粒重下降,同时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,影响光合作用。此时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群,危害最重。
易发条件:气温 20-25℃、无大风降雨时,蚜虫繁殖速度快,短期内易形成爆发性危害。
小麦吸浆虫
识别特征: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,吸食籽粒浆液,导致籽粒空瘪、产量锐减。成虫为小型蚊子(体长 2-3 毫米,黄褐色),傍晚活动;幼虫(橙黄色,蛆状)在灌浆期钻入颖壳,危害后随籽粒成熟入土越冬。
易发条件:壤土或沙壤土、小麦品种颖壳较薄的地块易发生,春季雨水充足(土壤含水量 20% 以上)利于幼虫出土。
二、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:绿色防控为核心,多措施协同发力
综合防治需贯穿小麦全生育期,优先采用农业、物理、生物防治手段,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,实现 “控害、保产、提质、减药” 目标。
(一)农业防治:从源头降低病虫害发生基数
优选抗病虫品种
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品种:条锈病高发区选用 “济麦 44”“中麦 895” 等抗条锈品种;赤霉病高发区(长江流域、黄淮南部)选用 “扬麦 23”“徐麦 35” 等耐赤霉病品种;蚜虫、吸浆虫重发区,优先选择叶片厚、绒毛多或颖壳紧的品种(如 “鲁麦 21”),减少害虫附着和侵入。
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同一品种,实行品种轮换(每 3-5 年更换 1 次),降低病虫害抗性风险。
合理轮作与深耕
与非禾本科作物(如大豆、油菜、棉花)实行 2-3 年轮作,减少纹枯病、根腐病及地下害虫的田间虫源;
秋收后深耕土壤(深度 25-30 厘米),打破地下害虫(蛴螬、金针虫)的越冬环境,将虫蛹、菌核翻至地表,通过低温、天敌捕食杀灭;春季返青前浅耕(5-8 厘米),破除土壤板结,促进根系发育,增强植株抗逆性。
科学肥水管理
施肥遵循 “控氮、稳磷、增钾、补微” 原则:基肥以腐熟有机肥(每亩 2000-3000 公斤)为主,搭配氮磷钾复合肥(15-15-15)30 公斤;返青期少施氮肥(每亩尿素 5-8 公斤),避免植株徒长;拔节期增施钾肥(每亩氯化钾 10-12 公斤),增强抗病性;灌浆期叶面喷施 0.3% 磷酸二氢钾溶液,提升抗逆能力。
水分管理:苗期适度干旱(土壤含水量 60% 左右),促进根系下扎;返青拔节期避免大水漫灌,防止田间湿度过高引发纹枯病、白粉病;抽穗扬花期遇干旱及时浇水,遇阴雨及时排水,降低赤霉病发病风险。
清洁田园与适期播种
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(病叶、病穗、杂草),集中烧毁或深埋,减少病菌和害虫越冬场所;
适期播种:根据当地气候调整播期,避免过早播种(易受蚜虫、纹枯病危害)或过晚播种(分蘖不足),黄淮麦区适宜播期为 10 月中旬 - 10 月下旬,北方冬麦区为 9 月下旬 - 10 月上旬,春麦区为 3 月下旬 - 4 月上旬。
(二)物理防治:安全环保,减少化学农药依赖
诱杀成虫
蚜虫、吸浆虫成虫发生期,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(每亩 20-30 块,高度与小麦植株顶部平齐),利用害虫趋黄性诱杀成虫,减少产卵量;
地下害虫(蝼蛄)重发区,播种前在田间挖 30 厘米深、20 厘米宽的坑,放入拌有杀虫剂(如 40% 毒死蜱乳油)的麦麸或玉米粉,诱杀成虫和幼虫。
灯光诱杀
小麦返青后至灌浆期,每 30-50 亩安装 1 盏频振式杀虫灯(波长 365-400 纳米),傍晚开启、次日清晨关闭,诱杀小麦螟虫、吸浆虫成虫及地下害虫成虫,降低田间虫源基数。
人工拔除病株
苗期发现纹枯病、锈病零星病株时,及时人工拔除并带出田外销毁,防止病害扩散;抽穗期若发现赤霉病病穗,立即摘除,减少病菌传播源。
(三)生物防治:利用自然天敌,实现生态控害
保护和利用天敌
蚜虫天敌主要有瓢虫(七星瓢虫、异色瓢虫)、蚜茧蜂、食蚜蝇等,田间可种植开花植物(如波斯菊、荞麦),为天敌提供蜜源和栖息场所;避免在天敌活跃期(如瓢虫幼虫期)使用广谱性杀虫剂,保护天敌种群。
地下害虫天敌有步甲、青蛙、鸟类等,田间可保留少量杂草带,为天敌创造生存环境,减少化学农药使用。
生物制剂防治
防治蚜虫:在蚜虫发生初期,喷施 10%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(生物源农药)2000 倍液,或 2.5% 鱼藤酮乳油 1000 倍液,对天敌安全性高;
防治白粉病、锈病:发病初期喷施 2% 春雷霉素水剂 500 倍液,或枯草芽孢杆菌(1000 亿 CFU / 克)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,间隔 7-10 天喷 1 次,连喷 2-3 次;
防治赤霉病:抽穗扬花期若遇阴雨,喷施 50% 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,或苏云金杆菌(Bt)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,减少病菌侵染,同时降低农药残留。
昆虫信息素诱杀
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期,每亩放置 5-8 个吸浆虫性信息素诱捕器(诱芯每 30 天更换 1 次),诱杀雄虫,降低雌雄交配率,减少幼虫数量;
玉米螟(偶害小麦茎秆)高发区,可使用玉米螟性信息素诱捕器,每亩 1-2 个,诱杀成虫。
(四)化学防治:科学用药,精准控害
化学防治需严格遵循 “对症选药、适时用药、适量用药” 原则,优先选择低毒、低残留、环境友好型农药,避免盲目用药。
种子处理:预防苗期病虫害
防治地下害虫和纹枯病:用 35% 噻虫嗪・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 0.3% 拌种,或 2.5%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+ 40% 辛硫磷乳油(1:1 比例)按种子重量的 0.2% 拌种,晾干后播种,有效期可达 30-40 天;
防治锈病、白粉病:用 2% 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 0.1% 拌种,减少苗期病害发生。
苗期至返青期用药
蚜虫:当百株蚜量达 50 头以上时,喷施 10%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,或 25%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000 倍液,重点喷洒叶片背面;
纹枯病:当病株率达 15% 以上时,喷施 30% 苯醚甲环唑・丙二醇醚菌酯乳油 2000 倍液,或 24% 噻呋酰胺悬浮剂 3000 倍液,重点喷洒茎基部,间隔 10-15 天喷 1 次,连喷 2 次;
地下害虫:若苗期出现缺苗断垄,用 40% 毒死蜱乳油 1000 倍液灌根,每株灌药液 200-300 毫升。
拔节期至抽穗期用药
锈病、白粉病:发病初期喷施 25% 丙二醇醚菌酯乳油 1500 倍液,或 10%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,连喷 2-3 次,间隔 7-10 天;
蚜虫:百株蚜量达 100 头以上时,喷施 50%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3000 倍液(对蚜虫特效,对天敌安全),或 2.5%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。
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用药(重点防赤霉病)
赤霉病:关键用药期为 “扬花初期”(麦穗抽出 50%、开花率 10%-20%),若遇阴雨需间隔 5-7 天补喷 1 次,药剂选择 40% 戊唑醇・咪鲜胺水乳剂 1500 倍液,或 25% 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0 倍液,重点喷洒麦穗,确保药液均匀覆盖;
吸浆虫:成虫盛发期(小麦抽穗至扬花前)喷施 40% 毒死蜱乳油 1000 倍液,或 2.5% 溴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,傍晚喷施效果更佳;若幼虫已侵入颖壳,可喷施 50% 辛硫磷乳油 800 倍液,结合浇水提升防效;
蚜虫(穗期):百株蚜量达 200 头以上时,喷施 20% 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3000 倍液,或 10% 烯啶虫胺水剂 2000 倍液,避免药液污染麦穗。
用药注意事项
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:小麦收获前 15-20 天禁止使用化学农药,避免残留超标;
轮换使用农药:同一类农药(如吡虫啉、噻虫嗪同属新烟碱类)连续使用不超过 2 次,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;
避免药害:小麦扬花期对农药敏感,喷施时选择晴天上午 9 点前或下午 5 点后,避免高温时段用药;混用农药前先小范围试验,防止药剂间发生反应导致药害。
三、不同区域防控重点:结合地域特点调整方案
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广,病虫害发生特点差异大,需针对性调整防控措施:
黄淮麦区(河南、山东、安徽北部):重点防控赤霉病(扬花期多雨)、蚜虫、纹枯病,返青期注意防治条锈病,播种时做好种子包衣防地下害虫;
长江流域麦区(江苏、安徽南部、湖北):赤霉病、白粉病、吸浆虫危害重,需强化抽穗扬花期赤霉病预防,同时关注蚜虫和锈病;
北方冬麦区(河北、山西、陕西):条锈病、蚜虫、地下害虫为主要防控对象,冬季注意镇压保墒,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;
春麦区(东北、西北):苗期病虫害(蚜虫、根腐病)和灌浆期锈病需重点防控,播种期提前做好土壤处理,避免低温导致病害加重。
四、总结:构建全周期、绿色化防控体系
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需以 “预防为主” 为核心,将农业防治作为基础,物理、生物防治作为重要补充,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手段,形成 “识 - 防 - 控” 一体化体系。种植户需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、小麦生育期及气候条件,灵活调整防控方案,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,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,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,助力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未来,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,可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、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田间温湿度,实现病虫害